top of page

Carol(化名)有著一雙愛笑的眼睛,20出頭的年紀,念了兩年大學後,毅然決定休學追求自己的理想。兼職工作、深夜念書,看似規律的生活卻得承受來自現實的壓力,在脫離舒適圈後,她更難找到宣洩處,因為不習慣在朋友與家人面前表達負面情緒,甚少與身邊的重要他人傾訴心中憂慮,於是Carol選擇在網路世界裡尋找談心的對象。

交友軟體填滿正值低潮期的Carol內心的孤寂,在眾多交友軟體中反覆下載、卸載之後,她最終選擇Tinder作為網路交友的媒介,「其實女生在上面滿容易配對成功的」Carol說道,向左滑代表不喜歡、向右滑代表喜歡的機制裡,建立一段關係變得非常容易。然而,這段輕而易舉開始的關係,對當時如同跌入深淵等待救援的女孩,深受心理狀態所苦的Carol,一個如沙漠綠洲般的人出現時,她怎能抵擋?

Carol在Tinder上與Jeremy配對成功,那段時間她在Jeremy身上找到從未有過的依賴,雖然雙方的情感交流僅止於社交網路上,但Carol已經將那份情感轉化成寄託。兩人每日聊天的話題與內容相互契合,從未見面的他們卻像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她懂他的音樂,他懂她的文學,但是當Carol想要更進一步確認關係時,Jeremy的回覆卻時而逃避,時而含糊。

 

在曖昧不明的情況下,「我當時只覺得他一定有什麼原因不想跟我講」Carol感嘆當時的感性一時蒙蔽了她看清事實的能力。後來,她才明白Jeremy給予她的多半源於自己過多的想像,網路上,兩人能無話不談,現實中相遇,不過是幾句了了。跳出交友軟體後,即使以社交軟體聯繫,雙方的交流全停留在螢幕之後,很難走近彼此的真實生活裡。

夢裡不知身是客

螢幕背後的依賴

​圖片來源\Pixabay

我們是聊得來的朋友 僅此而已

面對上述狀況,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囇莉認為「交友軟體當作開始是不錯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需要時間成本積累,交友軟體是一種低成本、低門檻的媒介,作為拓展人際關係或是突破社交圈的開頭不為過,根據鄭佩芬《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提到親密程度與開放層次圖所示,每個人由內而外依序的層次,當雙方溝通趨向核心時,愈容易涉及個人隱私,甚至是不願意提起的傷心往事,隨著聊天內容愈往圓圈中心,愈會因為個人防備心而阻擋更進一步的交流。

 

對當時的Carol而言,Jeremy的存在可以是從最邊緣的資訊逐一揭露到內心深處,Carol對他的信任一再加深、穩固,但每個人在交流的過程中,能夠負荷對方給的情緒有限,假使今天對方的回應如自己預期般地無可取代,這段關係也很容易因為過度期待而造成一方佔有慾的激升,在親密關係中的距離遠近,該如何把握也會因每個人的個性與應對而異。

以交友軟體的互動型態而言,一段關係從開始到結束,會經歷聊天、建立親密關係(如:曖昧言語、情感依戀等),但現在親密關係的下一步普遍會忽略承諾而走向分離。「這也是目前多數人在使用交友軟體會碰到的狀況」黃囇莉提到,在嬰兒時期與母親建立的依戀關係分為一種安全型與兩種不安全型(迴避型、焦慮型),除了年幼時期與父母互動結果影響以外,長大後,又會依循個人經歷的社經環境、人際關係進而發展出一種安全型與三種不安全型(迴避型、癡迷型與恐懼型)。

 

黃囇莉表示「以台灣社會而言,焦慮型依戀表徵的女性佔3成到4成」,Carol在與Jeremy的關係中即是擁有焦慮型依戀表徵的癡迷型角色,她非常害怕對方的不理會,並且會因此感到不安,極度害怕失去,致使Carol做出許多事情博取對方的關注、回應,「有一次我盯著手機兩小時,就只為了等Jeremy一通電話」當時Carol自以為的付出反倒成了壓倒這段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

對她來說,莫名的依賴和漠然地等待不過是種浪費,花一段時間和精力去等一個不完整,比起古代女子的貞操更似現代保守女性的悲哀。經歷這段關係後,Carol便很難再相信交友軟體上的真偽,她認為透過簡短的文字,難以真正了解一個人,甚至無法與對方有好的相處,她認為,最根本的還是得回歸現實生活的交流,畢竟單憑窺探手機螢幕與猜測訊息間的文字遊戲,真誠交涉才能一點一滴拼湊出彼此完整的模樣。

%E5%90%8C%E5%BF%83%E5%9C%93_edited.png

▲親密程度與開放層次圖:

當雙方溝通趨向核心時,愈容易涉及個人隱私。

資料來源:鄭佩芬,2000年《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製圖\曾冠樺

%2525E5%25258D%252581%2525E5%2525AD%2525

▲成人依戀理論:

四種依戀類型—

安全型:安心自在互信

癡迷型:焦慮佔有欲強

恐懼型:自卑缺乏自信

迴避型:獨立自主

​資料來源: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製圖\曾冠樺

網路世代的速食交友

以多數女性使用者來說,交友軟體同時是相互交流與各取所需的場域,雖說交友軟體能夠擴大交友圈,但就長遠關係而言,交友軟體上認識的多半不會維持太久或太深層的交流,遑論只是在交友軟體上各取所需的關係。 

huahun.png

資料來源∕《網路溫度計》

製圖 ∕ 曾冠樺

在台灣,根據《網路溫度計》網站報導,台灣前三大網路聲量高的交友軟體依序為Goodnight、拍拖(Paktor)、Tinder。宅經濟作用更加劇了人們使用交友軟體的可能性,人們如何在交友軟體上的虛與實之間,排解寂寞?

Tinder作為元老級的交友軟體,以個人照片作為主要參考,向右滑代表喜歡,向左滑代表不喜歡,向上滑則表示超喜歡,假若兩人都曾「右滑」過對方,兩人便會顯示配對。

簡單明瞭的設計紅遍國際間,而附加功能包含連結個人Spotify、Facebook與Instagram社群軟體,讓人能在短時間內一覽無遺並判斷。

Goodnight主打不以貌取人,期望透過聲音讓雙方更加了解彼此,隨機配對的通話以七分鐘為限,語音聊天期間可以隨時跳出,而在七分鐘通話結束也能選擇按下愛心配對發展更進一步關係。近年來隨使用習慣改變,也陸續推出論壇與直播功能,讓使用者有更多元的視聽選擇。

Paktor與前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付費使用,一如右滑喜歡,左滑不喜歡的機制,配對成功後也可以開始跟對方聊天,有別前兩者的交友篩選機制,他提供了更詳細的個人資料,例如國家、身高等選項,讓使用者可以更精準地找到喜好對象,但必須先付費成為會員後才能進一步使用這些功能。

除了透過文字訊息交友之外,2015年創立的語音交友軟體Goodnight,跳脫以往交友軟體透過照片揭示自己身分的方式,打破以貌取人的框架,試圖打造一個「說」的深度交流場域。

至今,女性在交友軟體市場的需求量較男性大,根據 Mikolaj Piskorski所著A Social Strategy: How We Profit from Social Media,社交失能(Social Failures)中以經濟與社會影響因素討論範圍、呈現、搜尋與溝通四個層面,共計八個社交失能項目提供交友平台設計方參考,要能解決交友軟體上所產生的社交失能,需要軟體開發方的A/B Testing。

 

劉映汝是應屆大學畢業生,高中念女校的她,為了拓展交友圈而使用交友軟體,2016年初次與高中朋友出遊時,才開始使用Goodnight語音交友軟體,使用交友軟體至今近4年。

攝影/張嘉穎

-自我揭露程度影響關係長遠

Goodnight起初設定7分鐘的談話時間,對方個人簡介頁面也得等7分鐘結束後且互相配對成功後才會出現,相較Tinder一開始就要求使用者上傳照片、撰寫個人簡介甚至連結自身社群媒體如Instagram帳號或Facebook按讚的粉絲專頁等。

 

以建立關係的角度來看,Goodnight相較Tinder更需要時間才能發展更進一步關係,這反映了以下狀況,當資訊愈精密,愈容易立刻見面;資訊愈模糊時,更需要一段時間了解彼此,交友軟體方在設計個人簡介時,會依照使用者期望的關係長遠設計。

 

對劉映汝來說,花7分鐘相互了解是很剛好的,但從她使用不同交友軟體的經驗來看,她認為對起初認識的雙方而言,或許增添一些興趣、職業選項會比較好切入聊天話題。對此,李怡志表示「這應該是長期動態的過程」,透過自我揭露程度多寡的成效去判定交友軟體想解決的社交失能項目,這也說明了Goodnight在後來推出「在線聊天」的新服務,在這項新機制中,你可以看見對方的長相以及興趣等較詳細的個人資料,這相對降低了使用者花時間在搜尋的成本,你可以看到吸引你的帳號,進而聯絡對方,至於成功與否則另當別論。

 

對Carol來說,循序漸進地了解彼此是一種吸引力,像剝開洋蔥一樣,慢慢地知道對方愈多訊息,也就更能幫助自己判斷是否要用心投入一段關係。

網路在剛興起時,許多學者認為電腦中介溝通將不利於建立人際關係,基於非語言訊息如:眼神交流、身體互動等原因,因此斷定電腦中介溝通不適用人際溝通。

 

但由Walter在1992年提出的《社會資訊處理理論》中解決了大家的迷思。甫藉由交友軟體認識的彼此,透過訊息傳送循序漸進地揭露自己的性格、興趣甚至是戀愛傾向等,有鑑於人本能地想隱藏不利於自己的訊息,因而選擇部分揭露自我,但未被揭露的冰山一角卻無形之間引發對方的遐想,甚至過度美化對象。

劉映汝相當重視對方的聲音,「若是遇到好聽的聲音,就會開始憑空猜想他的外觀」她提到自己有次與友人到離島遊玩,在Goodnight上認識了一名警察,第一次聊便是四小時,相談甚歡的過程中也開始與友人輪番猜想對方的模樣,由於當時僅在Goodnight上成為好友互相聊天,並未轉加其他聯絡方式以致於不知悉對方長相,單憑聲音及對方簡略描述猜想對方的樣子,但是當真正見面時,卻是與預期相差甚遠。

不過隨著認識彼此的時序拉長,愈是深層交流且理解對方後,卻愈傾向忽略前面所提的不利訊息,一如Goodnight設計初衷,希望省略照片機制,進而提供使用者更多深層交流的機會。

攝影/張嘉穎

-想像也是一種美
在森林的日落
賣鬧.png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愈趨便利,除了利用熟知的社群媒體如Facebook、Instagram等聯繫感情外,近五年來使用交友軟體的人數也逐漸增加,交友軟體的出現也為社交生活增添了「速食朋友」與「速食愛情」的選項。根據Sensor Tower統計,2018年Google Play與 App Store的非遊戲類型App下載獲利排行來看,Tinder佔前三大。

資料來源 ∕  Sensor Tower
製圖 ∕ 曾冠樺

對於忙碌的現代人而言,交友軟體取代咖啡館,成為更容易建立關係的場所;手機軟體消除必須面對面培養關係的阻礙,卻也同時成了使用者分秒依賴與不安情緒的來源。

本文中的受訪者大多表示自己已暫停使用交友軟體,意識到自身對於交友軟體的依賴失去平衡時,抑或是交友軟體帶來的疲憊感便大於他的便利性。

一如Carol在遇見Jeremy之後,她在這段關係裡學會成長,看見了自己的天真無知,也學會了捨去不平衡的關係。交友軟體的確可以幫助使用者跨出同溫層交友的好選擇,但站在女性的角度,在投身交友軟體前先確認自己的交友的目的,也必須了解在這裡的交友軟體使用者,才能保護自己且長久的使用交友軟體。

bottom of page